各镇政府,冶金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金港街道、后塍街道、德积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公司),各条线管理单位:
《张家港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目 录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编制《张家港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张家港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张家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张家港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依据《江苏省政府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苏州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等,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成果
“十三五”时期,张家港气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气象现代化指标考评连年位居全市前列,“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气象工作综合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气象保障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明显实效,做出应有贡献。
1.基础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综合监测能力更优更智能。气象监测质量明显提升。我市国家站点综合气象探测业务质量99.9分,区域自动站业务质量99.6分,全部达到或超过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局的考核要求。实时数据采集更快捷。信息传输质量稳步提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时率为99.9%。自动化观测程度更高。国家级台站完成智能化改造,全市目前拥有区域自动站、交通站、农气站等各类自动气象观测站共25个,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100%。
预报业务能力稳步提升。利用苏州市“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发布系统”和“精细化短临预报系统”,做到与上级部门预报联动、预警联防,气象灾害一键式发布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张家港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短信发布速率提升至3000条/秒,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平均提前量30.8 分钟。将预报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张家港气象”微信公众号、微博、显示屏、微信群、QQ群等,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气象预警预报服务。
气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以上级气象部门下传的气象数据为基础,结合本地测站的采集数据,融合历史数据,建成统一管理、操作便捷的县级气象信息数据存储中心。持续推进气象数据融合应用,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气象信息与水务、应急等相关部门共享共用。建成综合气象信息展示平台,对县级气象部门的各类气象信息资源有效的综合应用,并按展示对象将防汛气象、农业气象、校园气象等内容分门别类的展示在平台上,通过信息技术和气象知识的深度融入,满足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强化。按照《“苏州气象科技青年新秀培育计划”实施办法》《苏州市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交流合作、科技团队建设、交任务、压担子等激励业务科技骨干成长,3人参加市级预报预警、环境气象、为农服务等创新团队。在2016年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1名同志获个人全能第二名、江苏省气象局“气象综合业务标兵”、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总工会“五一创新能手”称号等荣誉。
2.服务保障能力有效增强。
气象灾害防御取得实效。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区镇层面成立了7个基层气象服务站,建立了“气象+保险”工作模式,在村、社区层面共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形成了“县级气象局—区镇、街道级气象服务站—村(社区)级防灾信息员”的三级联动气象防灾服务机制。在2019年“利奇马”台风、2020年超长梅雨期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服务站人员和防灾信息员将最新预报预警信息、防御措施等快速传播到村民小组和各家各户,同时收集上报防御工作开展情况和受灾情况,及时了解基层情况,有效指导防灾减灾。
公众气象服务面更广更温馨。对转折性、关键性、重要性天气的预报从单一的要素预测开展向影响评估转变,为全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农业生产、水利调度等工作部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针对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专项服务产品与短信发布平台无缝对接,气象服务直通2042个农业大户、220家易燃易爆重点监管单位、107家沿江企业和交通供水供电等敏感行业,提出风险提示和防御措施。开展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气象预警显示屏“两微一端”联动气象服务模式,使“互联网+气象”成为我市气象服务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发布微博6千余条,阅读量1720万余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生态文明气象服务更细更健全。开展霾天气分级预报预警业务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重污染预警联合会商机制,合作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重污染预警。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分析。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定期提供年度气候分析报告和城市热岛效应报告,为生态城市创建等提供科学支撑。
气象科普取得显著成效。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气象科普馆被评为“市第七批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教育场馆”“三色花开 快乐成长”项目首批活动基地—成长驿站。丰富科普活动内容,组织策划“宝贝画天气”“彩绘风筝”“小小气象员”等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科普课程,让孩子深度体验气象科普的精彩。拓展科普宣传渠道。除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外,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开展宣传,制作系列气象科普卡片、科普手册,拉近了公众与气象之间的距离,受到广泛好评。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建立了20余名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每年接待各类团体参观40余场次,全年参观人数达1500余人。
3.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防雷检测、防雷设计技术评价2项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转为受理后的技术服务,并转向市场承接,落实建设工程防雷许可职权移交。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9项事项“不见面审批”服务标准化,实现“网上申请、在线服务、快递送达”,2项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再次缩减3个工作日。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推广“苏雷码”应用,对全市防雷重点对象实施信用评价、“红黑名单”和“一企一档”高效管理,对重点监管单位实现全覆盖检查。
完善气象法治体系。修改制定《张家港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张家港市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参与编制了《苏州市气象行政检查手册》,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将气象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事权。制定完善业务、科技、财务、项目等管理制度,强化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公共财政足额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张家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张家港气象事业须立足新发展阶段,顺应气象科技进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服务张家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中,展现气象担当。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更大挑战。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强度明显增强,气象灾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之一。近年来,张家港连续遭受极端天气的侵袭,如2016年1月低温冰冻天气、2018年初两次暴雪天气、2019年台风“利奇马”、2020年超长梅雨期等。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2.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对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张家港人民勾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蓝图。张家港作为拥有百万级常住人口的县级市,经济体量大、人口密度高,单位面积的气象灾害受损率大,对张家港气象工作加快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好的发挥气象服务趋利避害效益,高标准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出了更高要求。
3.国家重大战略在张家港的贯彻落实,给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为张家港带来了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省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加速优化地缘新优势,张家港拥有全国县级市中最密集的“公铁水空”交通网络,同样给气象工作在积极发挥气象预报预警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推进气象公共服务共享,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和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任务。
“十三五”期间,张家港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标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更高要求,对标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着差距和短板。
1.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距离“监测精密”的要求还有差距。
天气系统的精细化探测能力不足,低空灾害性天气监测存在盲区,快速识别能力不够。监测数据的快速质控能力不足,数据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应用不广。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区域生态影响评估等方向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2.天气预报预警能力距离“预报精准”的要求还有差距。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与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仍有差距,强对流天气和高影响天气的预警准确率不够高,极端天气的预警提前量不够大。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还有差距。气象精细化预警能力对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的支撑不足,气象灾害敏感行业的气象风险普查评估业务还需进一步落实。
3.气象服务能力距离“服务精细”的要求还有差距。
气象服务生活化、个性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还有不足。民生、交通、电力、农业、旅游、生态等领域气象服务保障的行业结合不够紧密。智慧气象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气象数据的有效流动、开放共享及信息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4.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设与新形势下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气象安全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队伍优化、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坚持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总要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张家港率先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1. 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事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常态化、制度化,深度融合、互促共赢。党建引领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业文化,大力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丰富气象文化载体,深化“气象万千 服务无限”服务品牌建设。
2. 坚持需求引领,全面融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切实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民生福祉作为张家港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在张家港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通过优质的气象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坚持创新驱动,综合提升。突出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引领,主动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跨行业前沿技术在气象工作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既要高点定位、打造尖兵,也要兼顾短板、统筹全局,以重点突破带动综合能力提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贡献力。
4.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张家港气象工作既是苏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主动对标“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在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特色中谋划事业重心、研究工作路径,系统布局和推进气象各领域工作,衔接服务发展大局和城市治理,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1.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同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实现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到区镇、街道,气象监测覆盖到区镇、街道,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覆盖到重点单位,智慧气象服务覆盖到基层社区和城市网格,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覆盖。全市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和政策保障水平等走在县级城市前列。
展望到2035年,张家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坚实有力。在苏州市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美丽中国气象服务样板区中争当排头兵。
2. 主要指标。
——气象监测更加精密。建成X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融入苏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区域内天气雷达1公里以下探测覆盖率达90%;优化气象监测网络,提高常规要素空间分辨率。
——气象预报更加精准。重点区域要素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5分钟;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期间提升5%;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
——气象服务更加精细。赋能“一网统管”,智慧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5分以上。
表1 张家港市“十四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
主要指标 |
现状值 |
目标值 |
|
1 |
气象观测 空间分辨率 |
地面观测要素 空间分辨率(公里) |
7 |
5 |
天气雷达1公里 以下探测覆盖率(%) |
未开展 |
90 |
||
2 |
重点区域要素预报时间分辨率(分钟) |
60 |
5 |
|
3 |
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 |
68 |
75 |
|
4 |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
95.3 |
>98 |
|
5 |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 |
30.8 |
45 |
|
6 |
气象数据插件(套) |
无 |
1 |
|
7 |
气象科普场馆云平台(个) |
无 |
1 |
|
8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
95 |
保持95分以上 |
“十四五”期间,气象工作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全力推进张家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美丽中国气象服务样板区。
1.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机制。
深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张家港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机制,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气象服务站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定、服务和管理。
2.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载体建设。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综治网格、融媒体中心、“张家港发布”官微等社会发布渠道的对接和联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引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手段,实现精细化预警服务。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能力,全面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充分发挥综治网格和基层气象服务站合力,实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到村到户到人。
3.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掌握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完成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规范,实现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全流程标准化,推进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效益评估。建立气象与应急、水务、农业等部门的暴雨内涝和灾害性天气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提高城市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效率。开展常态化气象信息员培训。推进全市气象科普品牌建设,提高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二)突出能力提升,构建高质量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 围绕监测精密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提升市域范围近地层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探测能力,建设X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与苏州市SA波段天气雷达,常熟、太仓、昆山、吴江X波段天气雷达共同组成苏州市域的雷达监测网络,实现对我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的三维立体监测。提升天气雷达数据可靠性和应用能力,加强本地高影响天气特征研究,科学布设雷达站点,协同建设数据质控和校准系统。提升陆空天一体化综合探测能力,优化地面气象综合监测布局,实施垂直探测设备和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装备的更新和升级;完善主要道路、航道和港口的交通气象要素监测;升级长江沿岸综合监测平台。
2. 围绕预报精准着力提升智能预报预警能力。
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加快智能网格预报本地应用。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和预警能力,加强极端性、高影响天气技术研究和监测,研发本地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指标。在市县业务融合发展中,借助市级技术支撑,强化县级应用能力建设。
3. 围绕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提升城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能力,开展城市安全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充分衔接市“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建设,研究气象条件对城市管理、交通联运、旅游生态、城市内涝、重大工程建设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的影响,为各行业、领域管理部门提供精准预警和精细服务。研发贴近百姓生活需要、贴近民生保障的个性化气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覆盖面、影响力和满意度。
4. 围绕集约高效着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
开展“云+端”气象业务技术应用。实施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气象骨干通信网络,保障气象信息高速交换和数据共享。完成气象数据和各类信息化平台的“云”升级,发挥“云+端”技术体制基础支撑作用。开展5G通信赋能气象智能监测、智慧服务方面的应用;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社会化气象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
提高气象数据管理和共享水平。充分对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省级、市级节点,围绕多源气象数据获取、处理、有效流动和开放共享数据链条,强化气象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流通整合;更新升级气象数据计算存储等信息系统资源,开发气象数据插件,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加速气象数据流通融合。
提升气象网络安全管控水平。强化气象网络安全管理,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实施内外网安全隔离,升级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建设态势感知和统一准入认证系统,逐步实施关键位置软硬件迭代升级。加强数据安全,完善气象数据备份恢复机制,优化全周期气象数据管理业务流程。
(三)围绕发展大局,为张家港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1.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
全力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融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推进气象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影响评估能力,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作用,完善基层气象服务站建设。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拓展涉农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做优“直通式”气象服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2. 提升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评估能力。更新大气成分和温室气体监测设备,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源汇分析和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技术研究,深化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气象条件评估业务,加强重污染天气的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生态旅游、绿色能源、人体健康等的评估和服务。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机制,提升标准化水平,升级智能化作业装备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
3. 提升“沪苏同城化”气象合力。
充分发挥“沪苏同城化”效益,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智慧气象保障体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数据互联共享、灾害性天气联防联动、协同共治,促进跨区域气象研究型业务能力提升。促进区域气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气象社会管理数据互认。
(四)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气象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1. 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地面综合观测自动化改革,推进基于新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促进能力转型。以创新团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推进科技成果向气象业务服务转化应用,强化综合保障能力。加快“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应用,强化数据业务职能,提升气象要素数据流动能力。落实气象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激励培养,加大队伍跨行业多领域综合素质提升,为张家港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 深化防雷减灾业务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放管服”各项举措,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优化办理流程,全面融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强化防雷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压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企业和中介机构主体责任。提升防雷安全监管能力水平,深化“互联网+监管”和信用评价应用。推动防雷安全监管深度融入地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3. 持续优化事业发展基础。
深化气象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政策,建立与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相适应、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强气象法律法规执行落实情况检查和评估,建立健全气象行政审批、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气象执法能力,加强气象普法工作。
四、重点工程
围绕新时代张家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内气象事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县级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全力推进张家港气象事业发展,实施“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工程”“城市综合运行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科普惠民工程”三项重点工程。
通过本工程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程度高、系统性强、精准度高的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精密监测和精准预警能力。
1.建设天气雷达监测站。
满足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探测需要,建设1部X波段天气雷达,融入苏州市域天气雷达监测网络,实现对市域范围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三维热力、动力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探测、识别和协同跟踪。配套建设设备房舱及钢结构衍架塔。
2.建设天气雷达数据校准质控系统。
布设天气雷达数据标定校准监测设备,对雷达数据量化订正,有效去除地物杂波对雷达数据的影响,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准确性。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选点建设二维雨滴谱仪,升级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等设备;实施国家级台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智能化升级改造;依托多功能智能杆、通信铁塔、5G基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密布设小型、微型气象观测设备。
3.建设天气雷达信息化基础设施。
建设天气雷达信息化支撑系统。完善大带宽、高可靠的天气雷达数据传输通信网络,建设满足天气雷达海量数据存储、高吞吐量访问需求的天气雷达数据处理中心,实施相关信息网络设施设备的配套升级;建成具有较强并行计算能力的天气雷达数据存储、处理和共享系统;建设雷达数据转储节点,升级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内外网物理隔离,升级气象台站网络安全设备,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天气雷达等数据安全保护。
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核心需求,落实数字政府工作任务,实现城市运行大数据与气象大数据深度融合,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评估的实体化场景应用,为城市运行管理风险预警和精准治理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气象技术支撑。
1.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
优化张家港气象监测点布局,加密张家港主城区、西部和东部地区地面气象监测系统,空间分辨率达5×5公里(主城区3×3公里);完善中小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农田小气候等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城市内涝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新增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完善张家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水陆交通气象监测站,针对低能见度、道路结冰、路面湿滑等开展精细化监测,为港口、高速铁路、公路等交通气象影响预报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拓展沿江气象观测,在沿江建设激光能见度雷达1部,升级长江沿岸综合监测平台,完善长江沿岸、岛屿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提升沿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2.建设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建立时间分辨率达5分钟动态更新的精细化气象实况数据集,构建覆盖实况、短时临近到短中期的无缝隙、精细化网格气象要素产品。加强部门需求衔接,建立基于应急、防汛、交通、旅游、城建等重点领域的城市运行气象风险信息数据库,“数字化”赋能,建设面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不同行业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标准化共享接口,实现城市运行大数据与气象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城市运行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城市风险预警、精准治理和智慧服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响应效率提供技术保障。
3.建设城市生态综合气象保障系统。
升级现有1套温室气体监测、1套大气成分监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针对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加强以江海交汇第一湾、长江生态线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加密负氧离子监测设备,开展负氧离子信息服务。开展基于高分卫星资料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实现农田、水域和植被的动态监测,深化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中的应用。构建温室气体监测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和分析评估系统,提升融合地面监测、卫星遥感和模式计算的温室气体综合分析能力。
升级改造气象科普场馆或在市级统一规划下在综合馆中布设气象科普场所,建设气象科普场馆云平台,创建具有张家港地方文化特色的气象科普品牌,实现气象科技成果社会共享和气象科普惠及大众,着力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和市民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提升全民防灾意识。
1.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在原张家港气象科普馆基础上,开展场馆智能化改造,结合室外观测场区域和长廊区域,打造张家港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园,或根据市级统一规划在综合馆中展示气象科普内容,以“科技、气象、人类”为展陈主题,展示气候知识、气象与环境,气象工作与生活等内容,体现气象科学、人类与气候关系,整体纳入“气象科技+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知识体系。丰富科普形式、拓展科普内涵、提升科普效益。基于 VR、3D等新技术,开发网上气象科普馆,拓展“云”气象科普覆盖面。
2. 全媒体科普业务支撑平台。
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拓宽网上气象科普传播渠道,开展动画、课件、微视频、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内容创作,深化研发张家港气象科普文创产品;探索天气热点解读、专题科普课堂、分级科普课程等精细科普服务。实现业务与科普实时联动,支持图文、音视频素材的快速上传,运用智能编辑工具完成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终端的产品制作;支持各类产品的审核、修改、快速发布、考核评价等业务流程,提升气象科普“云”服务能力。
表2 重点工程项目表
名称 |
具体 任务 |
进度安排 |
|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工程 |
天气雷达站 |
X波段天气雷达、天线罩 |
2022-2023年 |
监控终端软件、产品显示软件、协同控制处理中心 |
|||
雷达基础平台 |
|||
雷达站方舱机房 |
|||
防雷建设、环境评估、网电等其他 |
|||
天气雷达数据校准质控系统 |
建设二维雨滴谱仪 |
2023年 |
|
升级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 |
|||
升级改造气象站 |
|||
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加密布设小型、微型气象观测设备 |
|||
天气雷达信息化基础设施 |
建设雷达数据转储节点 |
2022-2023年 |
|
升级网络安全设备 |
2023年 |
||
城市综合运行气象保障工程 |
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 |
新建自动气象站 |
2023-2024年 |
城市内涝自动监测预警设备 |
|||
激光能见度雷达 |
2024-2025年 |
||
交通气象站、农田小气候气象站 |
2023-2024年 |
||
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
城市运行气象风险信息数据库 |
2024年 |
|
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标准化共享接口 |
2024-2025年 |
||
城市生态综合气象保障系统 |
升级温室气体监测设备 |
2024年 |
|
升级大气成分监测设备 |
|||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 |
2023-2024年 |
||
新增负氧离子监测设备 |
2024-2025年 |
||
气象科普惠民工程 |
科普基础设施 |
科普场所建设或改造 |
2023-2024年 |
网上气象科普馆 |
|||
全媒体科普业务支撑平台 |
研发气象科普文创产品 |
2023-2024年 |
|
制作气象科普动画、课件、微视频等产品 |
2022-2025年 |
五、保障措施
全面加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和推动力度,将规划的目标和指标要求、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配套,结合张家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和气象防灾减灾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主要任务落实方案,建立规划实施重大问题协商会议制度,将用于支持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升。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稳定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和扶持机制,确保张家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气象部门会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目的绩效考评。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