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政府,冶金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金港街道、后塍街道、德积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公司),各条线管理单位:
《张家港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张家港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张家港打造长三角港铁产城一体融合枢纽城市、勇当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标杆的重要机遇期,更是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和规模双跃升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应坚持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强市、国内领先的创新驱动标杆城市和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依据《省政府办公厅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51号)、《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苏州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苏委办发〔2021〕40号)、《市政府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张政发〔2021〕15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四五”期间全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挑战,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智造强市”发展战略,突出智能工业、创新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一)规模质效平稳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基本平稳,2020年为4818.6亿元,较2015年增长4.6%,占苏州全市的比重为13.8%;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年均5.3%的增长,2020年达5671.9亿元,总量占苏州的15.6%,居全国县域经济前列。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保持年均11.3%的增长,2020年达271.79亿元;利税总额保持年均9.2%的增长,2020年达371.63亿元;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2020年达45万元/人,在苏州全市保持领先。
图1-1 2015-2020年张家港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情况(亿元)
(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组建产业链专班,推动“4+4”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获评2020年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围绕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以重大项目、有效投入为抓手,以产业链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为路径,聚力产业强链补链,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年均4.4%的增长,2020年实现产值2409亿元,规上工业占比达到50%,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5%,较2015年分别提高7.1、14个百分点。
图1-2 2015-2020年张家港市新兴产业产值情况(亿元)
(三)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万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90家,较2015年增加124家;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68家,其中超千亿企业2家、100~1000亿元企业4家、50~100亿元企业3家、20~50亿元企业16家、10~20亿元企业43家。拥有上市企业23家,位居苏州前列;沙钢集团入选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沙钢集团、江苏国泰、东华能源、澳洋集团等4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累计获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1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苏州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45家,同时认定44家张家港市级小巨人企业和108家小巨人培育企业。
(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新跃升。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73%,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较2015年提高0.39个百分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5家,较2015年增加440家;各类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83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4个、企业技术中心71个、工程研究中心8个)。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4家(其中国家级5家),建成运营17家张家港市新型研发机构,率先在全省县(市)实现建制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建成省级高新区,启动“创新张家港”建设。
(五)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深入落实国家“互联网+”“智能+”行动,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成立智能工业发展工作专班,出台《市政府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张家港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张政发〔2018〕21号)等政策,智能工业持续突破,标杆引领成效突出,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累计获评省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8家,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86家,张家港经开区获评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加速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市智能制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连续三年超50%,2020年超100亿元;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联合腾讯打造全国首个县级市腾讯工业云基地,累计建成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入围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商14家。拥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109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4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27家(五星级6家,四星级59家,三星级62家)。
(六)产业集聚持续加快。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个(保税区和经开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1个(冶金园)、省级高新区1个,四大园区集聚了全市超60%的规上企业。2020年,四大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630.5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3%;营业收入达3974.17亿元,全市占比达70.1%。从产业集群看,全市冶金、机电、化工、纺织等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日趋明显。其中,冶金已初步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较为完整的钢铁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拥有沙钢、永钢、浦项、攀华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202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2164.1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4.9%;机电集聚了海陆重工、张化机、中集圣达因、富瑞特装等一批高端装备企业,202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860.5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7.9%;化工拥有陶氏化学等一批全球500强化工巨头以及华昌、东华能源、富淼科技等骨干企业,202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731.3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5.18%;纺织已形成棉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化纤、印染等多品种、宽领域的产业格局,拥有华芳、澳洋、骏马、东渡、鹿港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德积街道氨纶纱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202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520.66亿元,规上工业占比为10.8%。
(七)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将绿色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工业节能降耗、低端低效产能淘汰等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向更高端跃升。累计关停淘汰低效产能企业(作坊)1323家,腾笼换凤土地面积11360亩,关停化工企业78家。东沙化工区整区关停。推动化工园区瞄准一流、争当标杆,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被认定为全省14家化工园区之一,富淼科技被认定为苏州市第一家化工重点监测点。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上级下达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共计压减钢铁产能235.82万吨,其中退出钢铁产能83万吨、减量置换压减钢铁产能130万吨、省内跨市合作压减钢铁产能22.82万吨。完成平板玻璃去产能任务1014万重量箱,占全省和全苏州玻璃去产能总量的100%。加强能耗双控,完成“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10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实现绿色制造体系全覆盖。扎实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累计开展4轮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发挥扶优汰劣导向作用,落实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差别化政策。
“十三五”期间,张家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张家港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大多数企业仍以加工制造为主、基础产品比重大,研发设计、运维服务、集成总包、供应链管理、关键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及产品发展相对不足。二是优质企业群体培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昆山、江阴等地相比,全市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年营收1亿元至30亿元的中间群体需要重点培育。在新兴产业领域,缺少创新能力强、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头部企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偏弱。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3%)。数字经济、5G应用等领域起步缓慢,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多,关键核心技术与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高端装备、基础材料、关键芯片等很大程度依赖进口,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动能培育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四是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34%,工业用地供给持续偏紧。冶金、化工、纺织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和能源消耗量较大,主要污染物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能耗占全省近十分之一,占苏州超五分之二,工业发展环境承压较大。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和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变”为内涵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特征。在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新一轮科技变革风起云涌,以及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张家港工业经济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众多机遇。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制造业跨越发展提供契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迎来历史性交汇,数字价值化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持续释放。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愈加深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速形成新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改变了制造业发展范式和产业格局。同时,以5G、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为新技术产业化落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张家港应充分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市场空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进入快车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随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不断扩张,需求潜力持续释放,制造业必须主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高满足国内需求的能力。张家港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可持续、更加协调的发展,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当示范。
多重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全面实施孕育发展机遇。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为张家港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协作、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加快复制先进经验、获取改革开放先机、承接中心城市高端要素外溢。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加快建设,为张家港制造业创新发展带来重大契机。沪苏通铁路、通苏嘉甬高铁和南沿江高铁等铁路开通,张家港步入“高铁时代”并拥有县级市中最密集的“公铁水空”网络,有利于对接和融入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及高铁城市群,从原来港口兴市、贸易带动、沿江产业拉动时代转向港铁一体、创新驱动、临站经济推动的新阶段。诸多国家和区域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将合力加快张家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挑战
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美国通过技术封锁全面遏制我国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美深层次冲突走向长期化、复杂化。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经贸格局重塑,国际分工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十四五”时期张家港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各种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张家港产业结构相对偏重、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且以中间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生产、管理、营销等模式偏传统粗放,外部形势多变可能对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资源和要素成本压力趋重。国内资源价格上升、金融去杠杆、环保约束强化、人口老龄化等多重挤压,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过去依靠要素驱动和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张家港土地开发强度超警戒,生态环境容量已相对较小,传统制造业面临土地资源、能源消耗、环保容量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企业负担仍然较高,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安全环保约束不断加大。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五号)、《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环规财〔2017〕88号)、《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0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1310号)等对冶金、化工、纺织三大产业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十四五”期间,加强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结构调整和生态构建,有效突破要素资源约束,成为张家港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间新一轮竞争将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环境土地条件刚性约束,项目招引从拼优惠政策向拼营商环境、企业服务转变,招商对象从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向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招商引资的难度明显增加。各地争相对接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并承接产业转移,地区间发展竞争的焦点转向创新领域,区域竞合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受周边地区大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低成本要素资源等客观因素影响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大,未来将面临人才、项目、资本、服务等多种要素的区域争夺。同时,上海、南京、苏州等对周边地区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显现,尤其是人才磁场的引力更强,高端要素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张家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难度不断加大,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市建设为战略性抓手,持续弘扬张家港精神,强化落实“创新张家港”建设,聚力打造以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四大主导产业为引领,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四大新兴产业为强力支撑的“4+4”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卓越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张家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强市、国内领先的创新驱动标杆城市和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释放和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创新,开展精准扶持,提高服务企业效能,提升产业治理能力。
坚持创新引领,高端转型。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端转型,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总部研发等产业高端环节。
坚持要素集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促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打造工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合作,循环融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高水平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以培育全球化企业和世界品牌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全球配置,更高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以扩大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引导制造业供给,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引导企业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产业循环。
坚持低碳集约,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用好工企评价等手段,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盘活土地等存量资源,大力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协作、园区循环式改造,持续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集约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战略定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强市。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导产业抢位占位,大力培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全力构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4+4”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区域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行业先进、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生态,培育壮大产业新动能,推动张家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强市。
国内领先的创新驱动标杆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载体、公共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建立以需求和产品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品正向设计和自主品牌优质高档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
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绿色集约发展,以“工企评价”为抓手,全面推广完善“亩产论英雄”和“创新论英雄”评价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进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加快低质低效企业转型转产和落后产能淘汰退出,促进“创新强、亩产高、节能好、减排多”的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张家港工业成为全国绿色集约发展的引领者和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典范。
(四)发展目标
——工业地位更牢。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持续向好,持续高效支撑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保持年均6%增长,力争2025年突破65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5万元/人。
——产业结构更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主导产业更加高端、新兴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先导产业引领更加显著。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
——企业实力更强。工业质量、品牌、标准培育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超千亿、百亿企业分别达3家、20家;实现上市企业35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90家以上。
——融合发展更深。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显著,形成一批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突破1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个,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
——工业基底更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行业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
表3-1 “十四五”时期张家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
维度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备注 |
规模质效 |
规上工业产值(亿元) |
4818.6 |
6500 |
预期性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45.7 |
50 |
预期性 |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
45 |
55 |
预期性 |
|
工业亩均税收(万元/亩) |
15 |
20 |
约束性 |
|
产业结构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 |
35.7 |
48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
35.5 |
45 |
预期性 |
|
创新能力 |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73 |
2.2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785 |
2000 |
预期性 |
|
累计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 |
71 |
100 |
预期性 |
|
企业实力 |
百亿级企业数量(家) |
8 |
20 |
预期性 |
上市企业数(家) |
23 |
35 |
预期性 |
|
累计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家) |
40 |
90 |
预期性 |
|
融合发展 |
累计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个) |
69 |
100 |
预期性 |
累计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个) |
2 |
10 |
预期性 |
|
累计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个) |
3 |
8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4.7 |
完成上级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完成上级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上级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累计省级以上绿色示范项目(个) |
11 |
20 |
预期性 |
四、产业导向
(一)发展重点
1. 巩固提升4大主导产业
聚焦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四大主导产业,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标杆品牌,提高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冶金新材料
——到2025年,冶金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冶金产业基地和世界级精品钢材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面向航空航天、海工船舶、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的优、特质合金钢等,丰富大型铸锻件以及不锈钢、板材、棒材、线材的深加工产品。加强先进航空航天等新材料研发,提升钢企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制造能力,面向建筑、桥梁、机械制造等一般商业领域,巩固提高优特钢线材、热轧超薄带、中(宽)厚板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提高热轧超薄带、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帘线钢、合金弹簧钢,高附加值电镀铬等产品产量。
发展路径:促进冶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推动企业积极应用5G、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等改造变革企业钢铁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提质增效、产能置换,推动升级改造、优化物流,强化效率提升,率先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效率全球领先,创建成为全国绿色发展标杆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钢材循环再利用、信息化建设及数据运维等生产性服务业。
表4-1 冶金新材料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沙钢集团、永钢集团、浦项(张家港)不锈钢、联合铜业、广大特材、苏闽金属 |
重点布局 |
冶金园(锦丰镇)、南丰镇、凤凰镇 |
重大平台 载体 |
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沙钢钢铁研究院、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中心、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 |
重大项目 |
沙钢产品结构调整超薄带项目、沙钢高炉绿色循环减量提升技改项目;永钢高炉产能置换及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广大特材高温合金锻件二期项目 |
(2)智能装备
——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服务等支撑产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公共服务机构,布局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到2025年,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适用于智能焊接、重载搬运、柔性装配等工业机器人,适用于家政服务、安防监控、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服务机器人。支持发展智能机器人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精度化、功能复合化、控制智能化、绿色化、专门化的高端数控机床。成套能源装备。加强大中型塔器、换热设备、高端阀门、电器仪表等技术创新力度,增强大型压力容器、特殊结构材质化工设备、精密测量仪表的制造安装能力,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能源装备,鼓励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纺织机械。突破自动拆纬、自动上轴、自动落布、自动穿经、自动梳理铺网、纺织AGV、集中监控、远程数据传输、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织造装备、织造准备机械、非织造装备和系统方案。洗涤机械。突破变频调速、电脑编程、悬浮减振、节能降噪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自动卸料洗脱机、悬浮式全自动洗脱机、新型环保节能烘干机、自动卸料烘干机、多辊组合式烫平机、智能控制折叠机等洗涤机械。饮塑机械。提升无菌冷灌装、超高速吹灌旋、超大瓶吹灌旋等关键技术,持续做精做专适用于饮料、乳品、酒类、调味品和日化品等行业的前处理系统、吹灌旋一体机、吹瓶系统、灌装系统、二次包装系统和智能物流系统。
发展路径:以绿色化、高端化、大型化、成套化、服务化发展为导向,丰富成套化工装备、纺织机械、饮塑机械、洗涤机械、锅炉配件、建筑机械等成套设备及零配件生产的产品体系,促进企业向一体化集成服务商发展。发挥光束汽车龙头效应,重点招引一批汽车制动总成、内外饰、精密锻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机器人零部件等智能数控装备项目。组建智能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联盟,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趋势,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加强重大项目的招引、孵化、落地,做大做优做强智能装备产业。定期举办智能装备产业链企业服务交流会,依托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平台,积极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参展参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
表4-2 智能装备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海陆重工、富瑞特装、张化机、中集圣达因、新美星、采埃孚、金帆集团、天兵科技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经开区、高新区(塘桥镇)、乐余镇、凤凰镇、大新镇等 |
重大平台 载体 |
江苏扬子江重型装备产业园、重型装备配套产业园、智能数控装备产业园、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园、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园、乐余镇净谷产业园、丰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 |
重大项目 |
中集圣达因LNG低温装备基地项目、广大鑫盛大型高端装备核心精密零部件项目、领诚智能汽车底盘冲焊件研发及生产项目、领诺智能汽车内外饰件研发及生产项目 |
(3)化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以有机硅、丙烯深加工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高分子、精细化工新材料。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着力打造千亿级绿色、安全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有机硅新材料。加快苯基有机硅单体、乙烯基特种有机硅单体发展,夯实有机硅材料发展基础,依托创新驱动,向下游延伸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精品纺织、功能性化学品、医用新材料等产业相互融合的高端有机硅新材料,进一步做大做强有机硅材料产业集群。先进高分子新材料。充分利用多元化原料烯烃装置资源优势,向下游延伸发展,与高端聚烯烃及改性材料、膜材料、聚氨酯材料、工程塑料、涂料树脂等深度链接,助力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强链、补链、稳链,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多元化原料加工衍生先进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高性能复合材料。充分利用华昌化工、双狮化工等企业基础原料资源实施转型升级,向下游衍生发展系列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氢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配套原材料。功能性新材料。加大电解液配方用功能化学品与助剂的开发与产业化力度,促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的优化提升,做全做大做强锂电池等新能源配套功能性材料产业链。加快油脂化工与石化、盐化等基础化工原料产业的耦合,推进基础油化产品向下游高端功能性新材料延伸,重点发展特种聚酯、长链尼龙及其改性材料、橡塑助剂材料、环境友好性材料等。
发展路径:依托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加快有机硅一体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现有优势产业群补链延链,大力推动以有机硅、丙烯深加工、半导体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高分子、精细化工新材料规模化发展,并延伸实现化工新材料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链的有效耦合。加快建设张家港环保新材料产业园、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张家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培育壮大高端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环保新材料产业。深化园区和企业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一企一策”和“一园一策”提升工作,科学制定规范提升方案,加强安全生产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存量产业的规范提升与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推进结合起来,与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企业管理规范化、日常监管高效化结合起来,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绿色循环、现代高端化工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安全的化工园区。
表4-3 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华昌集团、陶氏、PPG、瓦克、索尔维、东华能源、富淼科技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凤凰镇 |
重大平台 载体 |
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飞翔医药产业园 |
重大项目 |
陶氏-瓦克有机硅一体化项目、瑞士特性材料基地项目、润英联扩建年产5.1万吨单剂项目 |
(4)高端纺织
——加快推动技术开发和装备升级,聚焦发展高性能纺织纤维、生物质材料、高附加值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高档品,拓展医用无纺布等领域,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全球化布局和经营模式创新。到2025年,高端纺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高性能纺织纤维。以差异化、功能化、高性能为方向,重点发展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产业用纤维材料,鼓励开发生物基聚酯等生物基化学纤维以及再生聚酯纤维等绿色纤维,抗菌抑菌、导湿排汗、抗紫外线、防静电、防辐射、阻燃、超仿真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加强基于纺织面料新技术、新工艺、新需求的应用设计研发,扩大高端纺织产品的使用范围,着力提升面料附加值和竞争力。纺织服装。引导服装、家纺、针织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加快培育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服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发展路径:围绕做优纺织面料、做大服装纺织、做精特种化纤的总体思路,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以澳洋、华芳、东渡等企业集团为龙头,探索成立时尚学院,重点加强技术开发和装备升级,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全球化布局和经营模式创新。以大数据为依托,创新电子商务零售C2M+O2O模式,建立订单提交、设计打样、生产制造、物流交付一体化的互联网平台,实现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直接交互,满足个性定制规模生产。
表4-4 高端纺织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国泰集团、澳洋集团、华芳集团、东渡集团、骏马集团、龙杰化纤、联宏纺织 |
重点布局 |
经开区、高新区、乐余镇、保税区 |
重大平台 载体 |
保税区氨纶纱产业园、塘桥高端纺织产业园、乐余印染产业园、凤凰印染集聚区 |
重大项目 |
国泰高端纺织项目、东方纺织高端纤维加工设备及特种纤维项目、宝德2.5kT/a阻燃耐高温聚芳噁二唑纤维和下游制品深加工扩建建设项目、龙杰年产5万吨绿色复合纤维新材料生产项目及高性能特种纤维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2. 培育壮大4个特色新兴产业
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等4个新兴产业,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形成产业特色优势。
(1)新能源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以绿色化、高端化、清洁化为方向,重点发展氢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巩固提升光伏与锂电产业,突破发展LNG产业,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瞄准三电系统、智能联网技术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与系统,寻求传统新能源商用车企业向氢燃料电池汽车转型的业务新增长点,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大数据+能源互联网,向新能源汽车下游产业进行延伸布局。氢能。围绕氢气制储运加和燃料电池及零部件等环节,支持发展氢气提纯及液化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氢气储运装备及加氢站设备产业,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探索加氢站商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光伏。推动智能化制造和技术升级,实现全流程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加快以PERC、异质结、多主栅与半片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锂电。巩固提升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产业,扩大现有电动工具等消费领域锂电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积极发展车用动力锂电池及其关联配套产业。LNG。加快推进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项目(苏州LNG储备中心),重点发展LNG冷能利用产业,打造集接收站、燃气电厂、冷能空分、干冰制造、冷冻冷藏库、分布式能源于一体的循环产业园区。
发展路径:实施光束汽车整车项目关键核心零部件供应本地化策略,建立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壮大新能源整车、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突出以商引商,依托信义储能和光伏玻璃等重点企业,精准引进一批锂电池、光伏等领域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以中车张家港氢能基地、国富氢能装备产业基地、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为依托,加快完善氢能产业体系。推动东华港城和嘉化氢能加氢站加快建设并尽早投运,扩大氢能应用示范规模,统筹推进全市各类氢燃料电池车应用示范,探索实施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新模式。
表4-5 新能源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光束汽车、国泰华荣、华盛锂电、东华能源、中车氢能、国富氢能、信义电源、信义光伏、爱康集团、协鑫集成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园、高新区和南丰镇 |
重大平台 载体 |
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中车张家港氢能基地、国富氢能装备产业基地、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东沙物流园、张家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冶金园新能源产业园 |
重大项目 |
光束汽车生产基地项目、长城汽车零部件项目、海进江张家港LNG接收站项目(苏州LNG储备中心)、信义光能太阳能装备用轻质高透面板项目、苏州潞能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 |
(2)数字经济
——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力争建设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发展重点: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主线,巩固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优势,积极发展5G、工业软件、信息基建和政务治理等关键领域,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5G通信。重点发展5G器件、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5G网络与基站设备、5G天线以及终端配件、5G基础材料、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制造等产业,配套发展5G芯片、网络产品及配套软件、功率放大器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产业,面向垂直行业加快5G技术及产品融合应用。工业软件。围绕产品设计仿真、制造执行、车间设备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智能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系统、系统智能设计与验证平台、图形化编程、智能调度系统等工业软件。信息基建。推动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全面改造升级公路、铁路、水运、水利、邮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政务治理。共享整合交通、教育、医疗、安防等数据资源,重点提升市级政务云承载能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路径:依托保税区、经开区、高新区等,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巩固既有发展优势,做大特色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培育壮大先进特色半导体、政务软件、垂直行业电商平台等先发优势数字产业,鼓励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吸引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生态。战略配套承接长三角核心数字产业,融入区域数字产业生态。统筹布局、优化升级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配套和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数字产业溢出和转移,逐步做大做强产业生态,集聚特色产业,形成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新核心。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培育智慧型生产服务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智慧型生产性服务产业。
表4-6数字经济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国泰新点、灿勤科技、物润船联、稻兴科技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经开区、高新区、冶金园 |
重大平台 载体 |
保税区现代供应链示范园、沙洲湖科创园、腾讯云(张家港)工业云基地、软件动漫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 |
重大项目 |
国泰新点软件中央研究院、港城云联智能智造大数据应用中心、华为?张家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应用联合创新中心 |
(3)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
——重点发展LED、LCD偏光片、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半导体等半导体特色产业,推动化合物半导体先进外延技术平台、化合物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发展,完善设计、研发、测试、封装、加工等产业链布局。到2025年,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
发展重点:LED。加快研发Micro LED显示器件端到端技术及规模化量产工艺,支持大功率和功能性芯片、驱动电路及标准化模组研发,重点发展小间距显示屏、全彩高清和3D显示屏等产品,形成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的光电产业链。集成电路。支持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快恢复二极管(FRD)、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等新型高端芯片设计研发。扩大大尺寸晶圆、LED外延片生产线,加速迈向中高端市场;围绕消费电子、电力电子、智能汽车、5G通信等应用市场,加快布局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等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器件。加快推进适用于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光电显示芯片等测试、检测、封装生产线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外延材料。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靶材、基材、专用抛光液、专用清洗液、专用气体等电子材料细分产品,积极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进一步扩大半导体硅材料、化合物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引线框架、溅射靶材等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的优势地位。
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一批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专业园区,重点推动纳米产业园超净间装修扩容。支持保税区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丰富盛芯材料基金、以诺新材料基金等招商功能,大力招引光刻胶、光学膜等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深化与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对接合作,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支持华灿光电向产业链下游“灯具及显示模组”拓展延伸,实现从“从芯到灯、从芯到屏”,打造完整光电显示产业链。
表4-7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华灿光电、协昌电子、锴威特、爱特微(张家港)半导体、多维科技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经开区、凤凰镇、冶金园 |
重大平台 载体 |
泛半导体材料产业园、纳米产业园、凤凰科创园;中科纳米张家港化合物半导体研究所、张家港市集成电路产业促进中心 |
重大项目 |
杉金光电LCD偏光片生产项目、展鑫电子智能芯谷项目 |
(4)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深化落实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培育发展流感疫苗、医疗防护用品和医疗检测研发制造行业,探索发展智能诊断、远程医疗等AI医疗行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发展重点:生物医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对接合作,提升高端原料药、制剂、重大仿制药及大品种化学合成创新药等配套供应能力。高端医疗器械。聚焦骨科材料,做大做强现有高端脊柱、关节、创伤全系列骨科植入物等基础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接骨板、接骨螺钉等创伤类植入物,胸腰椎钉板系统、颈椎钉板系统、融合器系统等脊柱类植入物,髋关节植入物、膝关节植入物等关节类植入物,延伸布局骨科新材料、微创治疗、手术机器人和相关康复等产业,提升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和制造能力,打造集总部、研发、孵化、生产、检测、培训、贸易为一体的医疗器械高新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坚持“一园一业”产业园区建设思路,推动保税区、冶金园、高新区、凤凰镇等重点板块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形成竞相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依托上海张江张家港创新中心地缘优势,积极承接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外溢资源,密切跟踪印度太阳药业仿制药项目等超10亿元产业链重要节点项目。积极推动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保税区建设长三角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创新中心、冶金园建设医疗器械检测平台等,做强经开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表4-8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载体和重大项目情况
重点企业 |
华昌药业、恒盛药业、威胜生物、爱得科技、优贝特、吉美瑞、爱舍伦 |
重点布局 |
保税区、冶金园和凤凰镇 |
重大平台 载体 |
医疗器械高新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飞翔医药产业园;长三角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过程所生物安全平台、张家港市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与研发孵化中心 |
重大项目 |
欧璧医药新冠疫苗专用预灌封注射器生产项目、劢迪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港项目 |
(二)空间布局
按照张家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因素,以“形态成片、功能分区、产业成群、开放融合”为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产城深度融合,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形成“核心载体、特色片区、集群协作、网状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
1. 保税区
以功能支撑、融合培育产业新活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出口加工、口岸等保税区优势,深度促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重大装备、绿色食品等大进大出制造业及配套物流。积极争创张家港国家级进口贸易示范区,探索建设国际陆港,试行跨境电商综合试点政策,全面推进海港陆港口岸通关一体化。加快物贸总部基地和中国本仓建设,争取落地一批物贸结算中心和跨境贸易企业。全力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拓展重点物流服务领域,加快完善高效物流通道,构建化工品、粮油、纺织、进口消费品、进口汽车、木材、农副产品等优势产业供应链管理中心。推动“市场+电子商务”“市场+物流”等线上线下互补叠加,促进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共同发展,重点打造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保税区进口消费品市场和保税区粮油交易市场,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
2. 经开区(杨舍镇)
围绕“化合物半导体、绿色能源、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以打造张家港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为牵引,以增量培育、打造产业发展新极点为重点,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引培,重点做大做强新能源、智能装备、先进特色半导体等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火炬氢能特色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LED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千亿级汽车产业新城。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引导企业开展“互联网+制造”技改行动,用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高标准推进经开区功能升级,加速产城融合发展步伐,提高在全市域对外开放、创新策源、产业发展、交通枢纽首位度功能,塑造创新资源和高端服务的集聚核,重点推动智慧科学城建设,加快开发、建设和运营沙洲湖中央商务区(CBD)项目,打造未来城市新地标。到2025年,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3. 冶金园(锦丰镇)
以存量优化、提升价值链为导向,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新产业,重点做优做强冶金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积极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加快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中心等载体建设,支持企业高端、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以超薄带、优特钢等为主体的高品质特殊用钢材料,着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冶金产业基地,到2025年精品钢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打造5G+8K高清视频示范应用基地、长三角地区“医疗美谷”、具有竞争力和辨识度的高端医疗企业产业集群。
4. 高新区(塘桥镇)
发挥“高新区+高铁枢纽”叠加融合优势,加快推进省部共建高新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对接欧美日韩和“一带一路”国家高端创新资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布局科创研发、会展经贸两条主线和高端制造业、城市软经济两条副线,加快推动张家港科创智慧领航区谋划建设,努力成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协同,具有传导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纺织、电子制造、机械加工、金属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工程”,高水平建设张家港数据湖产业园,探索建立张家港智能计算中心,加快5G、工业互联网、高带宽互联网等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5. 五基地
以乐余、凤凰、南丰、大新、常阴沙等工业集中区为依托,支持区域积极向东融入,主动对接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积极承接先进制造、研发创新、产业人才、制造服务、科技金融等溢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效支撑张家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乐余镇。依托临江绿色产业园、乐余科创园、乐余净谷等重要载体,大力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印染、数字经济等,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引培优质项目,着力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瞄准“高端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引导机械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平方向发展,形成集聚集约的生产制造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实现产业升级。以智能制造、绿色环保为引领,打造特色印染产业集群。抓住“新基建”大数据中心建设机遇,打造相对完整的应用和服务链条,赋能实体经济。
凤凰镇。坚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凸显创新核心地位,以飞翔医药产业园、韩国工业园、高新区联动发展区“三大载体”为支撑,全力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先进特色半导体等优势产业。推动化工新材料与医药健康产业有效耦合,加快飞翔化工集中区向飞翔医药产业园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原料药及制剂产业;推进韩国工业园西扩,深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支持广大特材等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全镇首家百亿级地标型企业。规划建设人才项目产业化加速器,与凤凰科创园、凤凰上海离岸中心共同形成全产业化推进格局,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半导体。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紧扣流程再造、柔性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
南丰镇。以南丰镇冶金新材料产业园、精密机电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静脉科技产业园、货运北站物流园等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非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永钢集团等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强做精钢铁产业,建设优特钢高端产品生产线,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形成合理的普、优、特的产品结构。加强核心创新能力建设,招引一批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持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并建成东沙物流园内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项目(苏州LNG储备中心)。
大新镇。依托地缘优势和沿江公共码头优势,以临江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联先进制造产业园、先进激光(装备)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加快招引一批汽车及零部件、激光装备等领域优质项目;以沿江存量建设用地为强力支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支持传统五金工具、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加强技术和模式创新,聚焦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大力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加快企业向研发、个性化定制等高端环节攀升。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存量做强、增量做优为目标,重点培育发展精密机电、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上规模、上台阶”。围绕重点企业,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扩产能、占市场,着力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推动企业在建、拟建项目建设,力促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增强科技赋能动力,不断提高“智”造效率。
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推动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性作用,深挖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潜能,加快形成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知名企业。创新与拓展“研发飞地”发展机制,支持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创新资源富集地设立研发分支机构,集聚利用异地创新要素,以更高水平的研发创新带动本土制造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开展国内外技术并购等方式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到2025年,全市有效高企突破2000家。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聚焦“4+4”产业发展导向,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南沿江科创走廊和苏州工业园区、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谋划布局一批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应用创新为主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引进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加强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产业科技合作及交流,积极引进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地,推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研究院。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支持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
对接省、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在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高端纺织、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以沙钢、华昌化工等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推动基础研究,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到2025年,力争建成2-3家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产业链技术评估,梳理“痛点”“堵点”和“卡脖子”关键环节,分类建立重点产业链技术、装备、材料、关键零部件、软件等短板技术清单。建立“技术悬赏”“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组织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智能装备、先进特色半导体、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产业基础再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实施先导产业培育计划,抢先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布局,力争形成数字经济先行优势。开展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制攻关,加大新产品“首购首用”推广力度。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引培等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培育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共平台以及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学研用平台服务能级,深化与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地、校企合作实效,提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等服务能级。加强与长三角、上海、苏南地区在生产力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协同互动,加强与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省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中心的集成嫁接和有效利用,推动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引导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二)突出产业链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快“4+4”产业链培育。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锂电、氢能、光伏)、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光电、集成电路)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完善产业链“链长制”机制,科学部署产业规划、政策扶持、项目谋划、招商引资等重大事项,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加强产业链有效投入,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替代计划,搭建供应链对接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产品适配攻关,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专栏2: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 |
完善卓越产业链培育工作机制。精准绘制“产业链条图”“重点项目图”“重点企业图”“重点招引图”四张图谱,形成产业链数据库。制定出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链标杆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支持力度。以“4+12+22”产业园区布局为框架,以产业链重点企业为牵引,通过区内集聚发展、区外整合提升,打造一批产业链示范基地,推动产业链与产业园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链补短锻长。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标,实施重要节点“引增量”、基础能力“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主导企业“强企业”四大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千亿级”标杆企业3家,培育在产业链中起关键节点作用的“百亿级”“链主”企业20家,培育“十亿级”骨干企业80家。 促进产业融通发展。大力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充分借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链接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分工协作。举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产业链融资对接会、产销对接会等强链补链系列活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园等载体为依托,探索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模式,支持本土企业优先在长三角地区构建供应链配套体系,形成紧密产业协同和产业配套。 |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对接全省及苏州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布局,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重点园区及乡镇为载体,坚持区域统筹发展,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经济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纺织、先进特色半导体和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健全完善集群培育工作机制,采取政府引导、自愿组织方式,探索建设一批基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或其他机构的集群促进机构。加强集群品牌信誉和风险管理,提升集群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冶金、纺织、机电、粮油食品等传统优势行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和竞争力,率先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突出柔性生产与精益管理,落实苏州市“千企技改升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智能升级,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步伐,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引导纺织、轻工等领域企业加快传统产品提档升级和二次创新,向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发展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工业转型动能
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发挥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的引领作用,深入工位、产线、车间开展“入驻式”服务,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与企业深度对接,带动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和管理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组织开展张家港市级示范智能车间评选,打造一批综合效应显著的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引领企业智能化发展。支持行业标杆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输出解决方案和经验,争创苏州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输出标杆”。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水平。建立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顾问制度,组建智能制造咨询顾问团队,开展多形式整体解决方案供需对接活动,推广分行业、分领域优秀案例。加大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力度,鼓励服务商联合装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专栏3: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程 |
开展诊断服务引领行动,鼓励企业进行智能车间(工厂)诊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自主选择服务商相结合的方式,助力企业打通智能化改造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开展重点行业推进行动,加强智能制造在“4+4”产业的应用,力争在冶金、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等产业率先取得突破。开展示范标杆培育行动,打造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开展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商等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支持智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和首购首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行动,支持服务商拓展市场、加快全球化布局,通过技术、资本强强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智能制造诊断服务项目60个以上,为企业提供不少于300次免费顾问咨询服务;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项目20个、省级示范项目80个以上、苏州市级示范项目200个,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
加强数字产业支撑。以张家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5G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工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升级企业内网,实现全市5G网络覆盖、窄带物联网普遍覆盖。丰富“5G+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赋能,推进工业互联网综合性赋能平台、行业级应用平台、企业自建平台和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接入节点,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现有大数据中心能级,优化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打造一批规模适度、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实施智慧城市“4115”工程,高效运营“智慧港城”、腾讯云(张家港)工业云基地,加快阿里云计算中心(江苏)、数字平台和城市大脑等基础平台建设,建立涵盖全域的城市感知网和通信网络。积极对接工联院、信通院等大院大所,加快发展工业大数据和工业APP,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的需求。
专栏4:“5G+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工程 |
发挥好腾讯云(张家港)工业云基地作用,搭建“5G+工业互联网”方案应用和服务推广平台,鼓励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提升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成为区域级双跨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作,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制造新模式。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能力、做大做强,提高服务覆盖面,鼓励中小微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区镇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院校及技术服务商等各类高端要素在各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打造具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以上,“上云上平台”企业规模超2000家,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300家以上,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
促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标杆企业,争创国家“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城市。支持冶金、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等领域企业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延伸,向前布局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向后布局检测、营销、售后,以及设备运维、科技金融等环节。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共享制造、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制造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探索推动北沿江发展重型装备的大型展会、线上会展、跨境电商,建设一批“两业融合”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园区。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
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挂钩服务机制,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龙头企业优存量、挖潜能、扬优势、打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植根张家港,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世界级龙头企业。聚焦千亿级、百亿级、50亿级等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市场、资本、人才和品牌等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支持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聚焦5亿到30亿规模的企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产能扩大、新上项目和市场开拓等,培育一批新地标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加快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与推广,引导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在先进特色半导体、数字经济等领域,力争培育一批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的独角兽企业。
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坚持专业化、精品化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支持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工艺升级,形成一批专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落实规上工业企业发展任务,大力发展规上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及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壮大规上工业企业群体。到2025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以上,上市企业32家以上。
专栏5:壮企强企工程 |
完善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库。以“百年企业、百亿企业”为发展目标,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聚焦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领域和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等四大新兴产业,分类别建立后备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监测,分级入库,优保劣汰。 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梯次培育千亿、百亿、十亿的企业梯队,集聚政策资源大力支持入库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营收上规模、增量上台阶给予相应奖励。建立上市梯队企业培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合作重组,实行“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扩能,促进规模扩张,实现优化升级。谋划启动小巨人企业培育2.0版,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做精做优,积极争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 |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推动龙头企业建链、强链、补链、固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共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生产要素共享、创新资源开放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帮助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推动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合作及关联企业,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形式实现组团发展,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推动重点产业链竞争力整体跃升。建立政府搭台、企业衔接的供需对接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扩大本地采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提升“港城制造”质量水平。深化国、省、市、县四级质量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张家港市市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在全市各行各业积极推广,树标杆、塑典型,打造一批港城制造精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全产业链质量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标准体系。聚焦冶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千亿级集群,推动建设一批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计量测试中心,并纳入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范围。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大力推进完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广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经验,推动行业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应用先进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
塑造优质品牌形象。实施“苏州制造”品牌建设张家港市行动计划,深化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品牌建设标准、评价和推广体系,培育一批知名自主品牌和产品,全面打响“苏州制造”张家港工业品牌。完善企业培育库,有目标、有重点、分层次精准指导培育,切实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知名品牌、质量标杆,推动特种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具有张家港名片效应的集群。聚焦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先进特色半导体等领域,积极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和苏州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实施纺织服装、粮油食品、高端医疗器械等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培育一批中高端消费品。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收购国际品牌等方式,开展商标品牌海外布局,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
实施标准引航工程。充分发挥标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及省、市标准化组织及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制订先进的行业标准。实施“标准化+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建立先进标准体系,创造体现新的先进生产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新业态,重点提升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技术含金量,提升标准话语权。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载体作用,引导企业制定包括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标准化试点项目。
(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提高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编制市级、园区级和各乡镇工业用地绩效图,明确不同时期盘活土地的重点范围和具体地块,逐步腾退低效产业用地。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为抓手,打造工业发展“零地增长”模式,加强低端、低效、过剩产能淘汰,依法依规腾退“亩均效益”低的企业及项目,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腾出发展空间。支持产业保障线内的现有工业企业在不新增用地指标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空间实施改建、扩容,增加生产和研发用途的建筑面积,提高产出水平和效益。鼓励对效益较差的企业用地进行政府回购收储,鼓励通过土地收储后出让模式吸引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企业入驻。鼓励对效益较差的企业用地进行回租。综合运用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等方式,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探索针对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的供地模式。
高效循环利用资源能源。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开展节能改造工程,推进冶金、化工、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情况监测预警,支持企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绿色工艺等技术改造,培育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入开展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基本实现“零排放”,提升区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推进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持续提升汽车零部件、冶金设备及工程机械、机床模具及切削工具、电子办公设备等再制造能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推进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光伏、高效储能等绿色产业,支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利用政府优先采购、首台套奖励和保险补偿等政策,加快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节能环保设备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加快引入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示范项目。支持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和培训等服务,为行业提供绿色制造业整体解决方案。
压实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压实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力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主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隐患排查机制和清单管理、动态更新、闭环整改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企业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抓到细处、做到深处、落到实处。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平台“黑名单”,对相关企业及主要责任人的优惠政策审批实行“一票否决”。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排查整治,紧抓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常态化安全生产指导,综合利用产业政策、法规标准、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将安全技术改造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范围,鼓励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装备,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安全风险、消除安全事故。
专栏6:“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程 |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冶金、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节水改造、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立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分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行业推广示范性的绿色工厂;组织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加强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研发及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园区循环链条培育延伸,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提升经开区等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建设能级;推行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到2025年,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绿色示范项目20个。 |
(七)实施循环畅通行动,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与上海开展对接合作,争做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中试-制造基地,推动上海飞地创新中心运营,建成上海高校张家港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与上海杨浦区、虹桥商务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建立区镇与上海产业园区常态化对接机制,支持上海园区来张家港设立“园区飞地”,落户研发、制造、运维等基地。加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长三角高校院所及全国大院大所交流合作,共建港城特色学院、转移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面向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支持企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创新领军城市建设飞地研发机构。推动与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长三角冶金行业质量提升试点建设,构建区域质量提升协作机制,促进冶金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苏州自贸区张家港联动示范区落地,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争取在服务业对外开放、研发设施进出便利化、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保税监管、跨境资金融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或复制推广。
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园区-乡镇产业特色,鼓励园区依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规划引导、产业和环保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集聚,实现区域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探索“保税区+大新镇”“经开区+乐余镇”的“区域带动模式”,高新区(塘桥镇)和凤凰镇相互依托的“横向联动模式”,冶金工业园和南丰镇依托头部企业实现裂变发展的“内部驱动模式”,大力推动“空间布局最优化、产业发展高效化、招商引资协同化”,以互融互通统筹全市上下“一盘棋”,全力打造“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竞争相互促进、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空间载体能级,加快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园、特色乡镇等现代产业园区升级步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政策、项目投资、财政金融、公共服务等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合作,提升平台产业承载能力。
加快引进产业链重大项目。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港铁联动”等战略机遇,放眼全球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的重大投资项目,有效增添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以“4+4”产业体系的建链、补链、强链为主线,统筹各板块各部门招商资源,构建人才、技术、产业、市场、资本相协同的集成式招商,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中央直属企业、特大型国企等战略布局,大力引进科学知识密集型项目,特别是重要产品生产性、高层级投资性、运营管理性、研发创新性的地区总部及各类共享服务功能机构等。围绕产业布局,精心策划外资招商项目,大力引进全球价值链高端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推动外资深度参与集群建设,将相应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企业纳入全市支持库,支持外资龙头骨干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推动更高水平走出去。着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新机遇,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冶金、纺织、建材、新能源装备等龙头企业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布局生产基地,鼓励工程机械、新型电力等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参加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境外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和设计中心,稳定巩固欧美传统市场,拓展东盟、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先进技术合作,提升吸收整合能力,形成若干张家港优势产业的全球智慧供应链。全面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加强产业链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提高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波动的抗风险能力。积极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数字贸易,打造国内重要服务外包基地。
专栏7: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融入工程 |
主动对接融入国内循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区域技术和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国内技术、人才、生产的内环,合力提升现有产业能级,研发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积极扩大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外向度高的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企业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出口产品转内销。 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合作。深化国际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市场培育,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合作园区,鼓励冶金、机械、纺织、轻工、建材等优势产业向境外拓展空间,同时吸引有技术优势的外企到张家港投资,开展产业深度合作。 |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协调解决跨领域、跨部门的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强化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重点企业挂钩服务、重点产业链链长、集群促进机构等机制,强化项目落地、企业服务、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产业跟踪等服务。加强工业规划与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保障工业发展政策的联动推进、功能互补及整体优化。
加强考核评估。优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考核机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建立“季统计、半年督查、年总结”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季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及指标完成进度进行统计分析;每半年召开工作推进协调会,听取对各区镇、相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题;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推进经验和成效,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分领域、分行业、分企业的数据采集机制,动态掌握评估集群、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企业质态,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统计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大精准施策力度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保持工业支持力度与工业强市、工业贡献相匹配,推动支持方式从过去的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优化财政扶持资金结构,综合利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龙头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提高资金支持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发挥现有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性基金渠道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乡镇)立足本地实际,同步出台配套财政政策,强化政策互补联动,凝聚支持工业发展的合力。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产融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满足制造业企业长期融资需求,加大对中长期贷款、研发创新、设备更新、两化融合、兼并重组类贷款投放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整合现有各类融资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贴息、风险补偿、信用保证基金、政银合作产品等方式,切实压降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对接效率。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加强制造业企业上市工作协调力度,加快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构筑产业资本支撑优势。依托张家港基金等政府资本,建立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模式,分类制定资本支持战略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优质企业的投资吸引力,借助招商资本平台及资源优势,提高优质企业的落地率。推动“产业资本发展母基金”与私募股权、创新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公司及区镇平台共建子基金,采用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布局早中期创投基金、对接重大产业项目,撬动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壮大上市后备资源。利用“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对本地创投及创业企业进行投资,遴选优质企业引入战略资源,优化创新孵化生态。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降低融资、用房、用工、用能成本,增强工业竞争优势。优化制造业用地保障,建立投资总额、产出效益、能耗水平、排污量、研发经费占比等为主要指标的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产业链项目准入和供地方式,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引导土地、资金等要素在企业和项目之间优化配置,根据企业综合评价结果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形成事前评价与事后资源配置联动。推动资源要素在园区之间优化配置,实现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分配与“亩产效益”绩效挂钩。
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围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园区、乡镇整体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道路、通讯、消防、治污、环卫等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休闲、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内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智慧园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信息技术、人才引培、金融服务、技术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创造宜居宜业环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助推人才企业上市“攀峰计划”,大力引培“高精尖”人才,围绕“4+4”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生产制造、管理运维等高层次人才需求,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点对点、一对一”解决人才招引障碍,跨地域、跨国籍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探索推行科创人才特区计划,制定实施海外现代服务业人才从业资质放宽互认、海外人才和留学生创业享受国民待遇、海外人才给予一站式入籍和居留服务等政策。
加快引培产业应用型人才。全力培养产业“工匠”,优化产业工人培养机制,鼓励企业联合国内高校院所、大职院校完善人才订单式培养和联合培训育人体系,推进企业建立新型学徒制,支持龙头企业、重点行业建设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技能培训效能,支持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对接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行业技能培训。建立“港城工匠”评选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考察学习、研修进修、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家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能力。
(五)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部门数据共享,项目在线审批。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动态化的企业跟踪对接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确保精准服务常态化。围绕集群打造、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等领域,持续做好对上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争取足球即时比分,比分直播:的政策支持。
弘扬港城制造文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尊重企业家创新创造,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专注实业、精益求精、引领创新的敬业风气。开展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突出贡献企业家、年度纳税百强工业企业、“港城工匠”等评选激励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制造业企业的先进典型和突出贡献,及时全面宣讲解读政府各项政策举措,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平对待各类经营主体。依法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更大力度保障民营、外资、中小微企业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才引培等领域的平等权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平台,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快速服务和全流程审查服务,做到快授权、快确权、快维权。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